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chuzhishi/zhuyishixiang/m/17675.html导语: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场建设者获得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中国能量。“种好树,管好树,用好树”——55年坚守成就“绿色奇迹”连日来,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林场,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不仅是守卫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从“荒原沙地”到“绿水青山”,塞罕坝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艰苦创业“种好树”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林场现有职工人,总经营面积万亩。历史上,这里曾森林茂密,到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塞罕坝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面对严峻形势,年,党中央组织全国各地的人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开始“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林场第一批建设者、现年77岁的赵振宇回忆说,“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塞罕坝建设者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到荒原上。到年,塞罕坝人累计造林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全国造林保存之最。“造林地选择是先易后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副场长陈智卿说,“最难的地块目前人力已无法挖动,从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勾机挖,一挖一打火,冒着青烟。在这种情况下,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已完成7.5万亩石质荒山造林。再有两年,剩下的1.4万亩将全部绿化。届时,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科学求实“管好树”塞罕坝务林人总深有体会地说:“种树比抚养孩子还不易,孩子不舒服了会哭闹或者直接表达出来,但树木出问题了自己不会说,你必须细心呵护才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树木茁壮成长。”“从一颗幼苗长成大树,要经过育苗、规范植苗、松土除草、割灌、修枝等不同工序,经过四五轮抚育,才能长成现在的大树,每个环节都要科学规范管理。”塞罕坝下属的阴河林场场长赵立群说,“这就是塞罕坝倡导的‘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树不是不能砍,关键是怎么砍。”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向忠说,建场以来,塞罕坝一边抓造林,一边抓营林。特别是自年全面转入森林经营阶段以来,树立起“造林固本、经营培元”的理念,摸索出一套科学抚育管护的模式,实现了“越砍越好”的良性循环。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近年来塞罕坝林木年蓄积量超过53万立方米,年采伐限额20.4万立方米,实际采伐量仅13万多立方米,而且多是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去小留大、去密留匀”,这样才能实现越砍越好,永续利用。生态优先“用好树”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万亩森林不仅有效阻滞沙地南侵,而且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同时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如今,塞罕坝林木总蓄积量达万立方米,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达亿元。在一般人看来,拥有万亩森林资源的塞罕坝,足可坐享“生态红利”。但是,历史的教训、创业的艰辛,使塞罕坝对未来发展做出慎重选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永久的金山银山。从年开始,林场在经营方面“自断一臂”,将以往每年木材砍伐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塞罕坝迅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为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上了“硬保险”。据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近年来,塞罕坝在苗木、旅游、风电等方面的年平均收入近2亿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发展带来大量客源,年仅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就接待旅游者50万人次,门票收入多万元。按照规划,塞罕坝本可承受万人次接待量,但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委员刘国权说,森林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林场对入园旅游人数、宾馆度假村排污情况等进行了严格限制。近年来,碳汇交易的兴起也令塞罕坝人心动。林场在国家备案碳汇达万吨,有人找上门来出价25元/吨,如全部成交就可收入上亿元。“这是林场今后30年的碳汇资产。”刘海莹说,不能只顾着自己任期内而低价出售,应放眼长远发挥最大价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贵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第一代林场创业者斗天寒、喝雪水,目睹了自己种植的树木不到8%的成活率,经历了刚建好的小片林海因遭遇自然灾害无一树木成活的困境。但塞罕坝人不畏艰难,一次次从头再来,用了20年造林96万亩,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之后,第二代、第三代塞罕坝人在继承前辈传统基础上继续奋斗。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工人陈彦娴:意志和信念铸就了这片绿色陈彦娴是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是拓荒者,更是塞罕坝由荒漠变林海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你们那时候觉得苦吗?”“那时候真没太注意苦不苦,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就是把树种活,让这片荒漠和沙丘变绿。”陈彦娴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还真是挺苦的。看着今天一望无际的林海,所有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是几代塞罕坝人的意志和信念铸就了这片绿色。”“这些年,林场常请我去给新职工做报告,讲我们当年创业的故事。总有年轻人问我,陈阿姨,当年你们就真不觉得苦和累吗?说真的,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陈彦娴说,“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都已经长成了大树,当年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百万亩林海,我们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变成了快乐、骄傲和自豪!”“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说到这里仍是豪情满怀。第二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场长刘海莹: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我首先要把这个奖献给老书记王尚海这些英雄们,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已经化为这亿万棵大树,染绿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些屹立在塞罕坝的“先锋树”,就是刘海莹人生的榜样。像他们一样,刘海莹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这片林海。在林场工作以来,刘海莹主持完成了樟子松常年造林、云杉育苗技术等多项课题研究,创造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新模式。他在第三乡林场担任技术副场长期间,尝试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式,第三乡连续多年在生产联查中位居6个林场第一名。刘海莹说,“如今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守住、守好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使命!目前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在绿色发展的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第三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于士涛:那片林子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真是太高兴了。我感到激动和骄傲,我为自己当年做出到塞罕坝工作的决定而庆幸!”于士涛难掩喜悦之情,“12年前,我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塞罕坝,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想在这片林海中,为自己,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实现价值的地方。”于士涛说:“如今,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是如此幸运,我们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让青春绽放在百万亩林海,用奉献为美丽高岭增添绿色,这,就是我们的浪漫,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启示: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塞罕坝造林建设者已经把退化的土地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天堂,并使它成为被植被覆盖的‘新长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的话,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塞罕坝绿色建设成就的高度肯定。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三代建设者用55年时间成就了绿色奇迹。如今的塞罕坝,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约亿元,生动阐释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含金量,有力地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此评价塞罕坝获奖的意义。干旱、风沙大、高海拔……在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建设者的成功激励着世界各国面临同样困难的地方。塞罕坝能行,世界也能行!这是塞罕坝精神带给世界的重要启示。翻开塞罕坝这部动人的绿色史诗,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最为令人难忘。突破人类极限、克服生态困境,弥补历史生态欠账、转变发展方式,塞罕坝的故事里,浓缩着人类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全过程。它用事实告诉全人类,人与自然完全可以和谐共存。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奖,是对中国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造人工林4.47亿亩,使人工林总面积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正在中国上演。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日益引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