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界处如今有一处国家级4A级景点,它就是塞罕坝,这个地方如今人们去游玩的话看到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曾经是古代皇家狩猎之所,这里以往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素有“千里松林”的称呼。不过在清朝后期的时候,由于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这里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这里就从原来的“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地方。
塞罕坝由绿洲变为荒凉之地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说京津地区沙尘天气出现的比较频繁,失去了植物,这里的生态系统也变得很差了,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六十年代的时候政府决定要恢复这里的生态。塞罕坝建立起了林场,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绿化塞罕坝做贡献。
起初塞罕坝这里的工作条件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人们来到这里就等于进入了半封闭半隔绝的地方,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诞生了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包括什么?可以大致总结为“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使命至上”。
塞罕坝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如今的塞罕坝营造起万顷林海,曾经的绿海又回来了。这些造林人在塞罕坝的造林、护林、营林感人事迹还被拍成了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那时风华》。
如今的塞罕坝已经被开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在景区内有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等小景点。塞罕坝的植被恢复之后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系统,成功的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经济上的利益,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
塞罕坝精神内涵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虽然是如今的塞罕坝已经成为绿洲,但是它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既可作为激励,也可作为警告,不要绿洲变荒漠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