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河北这一家三代上了焦点访谈

郑华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m/43434.html
<

9月17日

央视一套《焦点访谈》节目

播出《我这十年——守护绿水青山》

讲述为保护生态环境

而努力的奋斗者

其中提到河北塞罕坝

时辰一家三代的故事

六十年前,

时辰的爷爷来到塞罕坝,

和一群年轻人一起,

把荒漠变成了绿洲。

接过爷爷的班,

时辰的父亲这代人

又把绿洲变成了林海。

如今,

时辰也回到爷爷和父亲

付出毕生心血的林海,

成为了一名“林三代”。

今天

我们就来看看他们

“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

↓↓↓

“我们干了两辈子。

两辈人的事业不能断了,

你得继续下去。”

时辰的童年是在塞罕坝林场度过的

记忆中只有蓝天、白云、林海

很美,但也很枯燥

他很好奇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生在塞罕坝,

长在塞罕坝,

可能就是想脱离这块吧。”

塞罕坝机械林场

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回忆自己小时候

这样说

考大学时

家里人想让时辰学林业

但他拒绝了

毕业后

家人又劝时辰回林场工作

他也拒绝了

时辰的父亲、

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职工时学民说:

“我们干了两辈子。

两辈人的事业不能断了,

你得继续下去。”

听到陈彦娴奶奶的故事

爷爷擦了把眼泪说:

“不夸张”

有一次时辰回家探亲

恰好赶上塞罕坝林场

被国家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时辰说:

“当时,陈彦娴奶奶讲了

当年自己上山造林的情景

因为没水喝满嘴起泡

吃饭的时候只能把干粮

掰成小块往下咽

爷爷当时擦了把眼泪

跟我说了三个字‘不夸张’。”

那一刻时辰很意外

他以为自己对塞罕坝

已经无比熟悉

但又感觉自己或许一直

都没有真正理解

塞罕坝对爷爷他们来说

意味着什么

时辰忽然想重新认识一下

这个自己长大的地方

通过考试

时辰回到了爷爷和父亲

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场

“十天八天一周才能回趟家

周围10公里范围内什么都没有,

真是不太适应。”

在前两代塞罕坝人的努力下

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

已经达到80%

剩下的大多是树木难以成活的

荒山沙地等“硬骨头”地块

林场针对这些“硬骨头”

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这是时辰他们

这一代塞罕坝人要做的事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

他们选用的树苗都是装箱运输

重量较大、不易搬运

在山坡地块作业时

机械设备开不上去

只能肩扛手抬

山路也走得浑身疼

没几天

时辰脚上就磨出几个大泡

不过最大的挑战还是寂寞

时辰说:

“十天八天一周才能回趟家

旁边就一个村

周围10公里范围内什么都没有

真是不太适应。”

造林成活率达到98.9%

历史最高值

他们这一代塞罕坝人也很棒

寂寞难熬时

时辰总会想起

爷爷给自己讲过的那些往事

时辰觉得和爷爷他们相比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条件

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造林技术在不断进步

时辰他们啃下了

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林场的林地面积

扩大到万亩

森林覆盖率

提升了两个百分点

造林成活率

达到98.9%历史最高值

他们这一代塞罕坝人也很棒

“爷爷那一代把树种活了

父亲那一代把树种得更多了

期待自己的树长大”

林冠下造林

就是在已经长成的纯林中

插空栽种一些其他树种

这样增加了树种多样性

在爷爷他们种的树下

种上时辰他们自己的树

这一刻

时辰好像突然找到了

回来的理由

时辰说:

“爷爷他们那一代

能把树种活了

父亲他们那一代

能把树种得更多了

他们的贡献我觉得是最大的

有句话说‘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林场人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因为做的事情

可能几十年后才能看到结果

爷爷他们几十年前种下的树

如今不但成了

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还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

生态资源

看着爷爷他们的树

时辰满是羡慕

期待着自己的树长大

六十年

三代人接力

他们让绿色生生不息

为他们点赞

原标题:《点赞!河北这一家三代上了《焦点访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6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