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国乱石滩上的造林人澎湃在线

<

一到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村,便有大片的树林映入眼帘。在祖国西北广袤的戈壁滩上,这一片绿色犹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绿宝石,分外引人注目。而“打造”这颗“绿宝石”的,正是下四坝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徐文国。

今年58岁的徐文国,居住在永昌县东寨镇下四坝村。9月28日,当记者来到徐文国家中时,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朴素的笑容。“年开始种树的时候,原本只是想为家乡增加一点绿色,没想到这一种就是20年。如今,种树已成了我最重要的事业,我从没想过会一步步做到现在这个规模。”回想起这一路上的坚持,徐文国自己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令人意外的决定

徐文国早年跑过运输,搞过餐饮,直到年,他经营的餐厅因为房屋拆迁而关了门。那时餐厅生意兴隆,在外人眼里,他已成了一名功成名就的小老板,家人都建议他换个地段重新开张,但他的决定让一家人大惑不解:返乡创业。

“餐饮干了很多年,虽然生意不错,但我是农民出身,还是想回乡干我最拿手的‘老本行’。”

于是,徐文国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当年就回到了下四坝村,开始谋划新的事业。回到家乡,眼前还是那个老样子:荒芜的戈壁滩上,大风一起便飞沙走石,迷得他睁不开眼。那时,正赶上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各乡镇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村里为鼓励大家种树,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和技术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徐文国一想,反正事业上暂时也没什么好点子,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那就先为家乡种些树吧。

说干就干,徐文国拉上了叔叔徐战英、侄子徐兴才,准备在村子周围的荒滩、荒地上种树。眼下免费的树苗是有了,但开垦、打井、拉电等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叔侄三人商量一番,最终每人出资8万元,种树工作终于得以顺利开启。

20年的种树之路

乱石滩不比肥沃的土地,植树进展并不顺利。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叔侄三人当年成功栽种了20多亩树苗。这时,家里人又对徐文国发出了疑问:“干这个活这么辛苦,又得不到任何收益,你图什么呢?”徐文国也不答话,只是默默望着那片小树林。

通过一年的栽种与管护,徐文国对种树有了不少经验。第二年,叔侄三人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植树多亩。

第三年,徐战英和徐兴才退出了植树队伍,多亩树苗只剩下徐文国一人管护,于是他自掏腰包雇村民来帮他干活。可是雇来的村民常常干一天就不来了,临走时还撂下一句话:“真是个傻子,种树又挣不了钱,这么下去你等着啃树皮吧!”面对村民们的嘲笑和家人的不解,徐文国却从未改变过主意。

看着弟弟决心已定,徐文国的二哥便也帮他劝说家人,家人渐渐理解了徐文国的良苦用心。就这样,大哥出工具,二哥出钱,妹妹照顾孩子,妻子负责做饭,在家人的支持下,徐文国信心更足,植树造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回想起这些,徐文国笑着说:“我这人一根筋,能坚持到现在,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家人的支持下,徐文国又承包了多亩土地。但植树造林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公益林每年都要花钱进行补种、病虫害防治,再加上水费、电费、人工费等,每年需要花费将近10万元。徐文国家里饲养着一些牲畜,经过夫妻俩的苦心经营,家庭年收入有20万元左右,除了家里正常的开支,大部分钱都投到了公益林里。他还申请了退耕还林补贴,并向亲戚朋友借钱,来补贴种树的开销。

植树造林不能光凭老经验老办法,还必须要有技术。为此,徐文国努力学习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成了农技中心的“常客”;为了加强林木管护,他每年冬季都向村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宣传引导,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也逐渐得到提高。

现在,公益林的规模已经达到了0多亩,除了早年种植的杨树、榆树之外,还陆续种上了红柳、柏树、沙棘、沙枣等新品种,各类树木总量达40多万株。20年间,从当年栽种着20多亩小树苗的乱石滩,到如今0多亩繁茂殷实的公益林,徐文国的不断开拓和执着坚守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根筋”的“千万富翁”

如今走进这片公益林,各类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成群的野鸡、喜鹊在林子里安了家,鸣叫声此起彼伏,曾经荒芜贫瘠的乱石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摇身一变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而魔法师就是那个曾被村民们当成傻子的、“一根筋”的徐文国。

这片公益林为徐文国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为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改善。乡亲们开玩笑说:“河北有个塞罕坝,东寨有个徐文国”“八步沙有‘六老汉’,东寨镇有‘徐老汉’”。

走在林场里,徐文国笑着说:“乡亲们都说我以前是个‘小老板’,也都知道我家里搞着养殖业,总有人问我说:‘从不见你穿新衣服,也不见你买车买房,你这么多年挣的钱都到哪去了?’我就指着这片林子对他们说,这不,钱都在这儿呢。”

去年,东寨镇一位干部来到下四坝村,在林场里转了一圈后对徐文国说:“老徐,你这40多万颗树少算也值大约万元,你可是村里的第一个千万富翁啊!”

这几年,金昌市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徐文国积极响应市上的政策,办起了家庭林场,种了杏树、李树等经济林木,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舍饲养殖牛羊多只,饲料则主要取自林间套种的牧草。一片绿海,就是一本致富经,现在,徐文国靠着林场每年能收入近20万元。

治沙又致富,老百姓种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植绿”接力中。截至去年8月,从年以来的26年里,我市共完成治沙造林.42万亩,涌现出一批造林大户、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等林业经营主体,酸枣、肉苁蓉、大接杏等沙产业也初具规模。

“人活着,总得干点啥,我只是干了些该干的事。以后我还要继续把这片林子种好、管好,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推动荒地播绿事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真正造福子孙后代。”徐文国说着,脸上依旧是朴素的笑容。

自年起,徐文国先后被中央、省上相关部门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家庭”“甘肃省最美低碳环保家庭”“甘肃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并获得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

文:记者张可乐图:记者邢雅斌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邢雅斌

责编:马丰友闫婷婷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7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