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科学造林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澎湃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40902/e3sbt9p.html
<

◎科技日报记者马爱平

首都北京向北行驶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改地换天。

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很难想象,20世纪50年代的塞罕坝,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北京城。

三代人,59年。“几代塞罕坝人以‘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己任,驰而不息修复生态,成功营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创造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程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场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6万立方米增加到.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达到了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林业调查队员在塞罕坝林场进行森林调查(20世纪80年代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林场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每年可产出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为.9亿元;每年可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84亿立方米;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近十年与建场初十年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地区年均无霜期增加12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9毫米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一部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关创新史

从黄沙漫漫到山清水秀,塞罕坝的铸成靠的是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塞罕坝精神,更靠的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种科学精神表现在,对塞罕坝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决策,对适于当地的造林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探索以及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技术革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告诉记者。

工人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林场内运输苗木(年7月11日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创新不停步,攻坚不畏难。程顺介绍,在建场之初理论、技术、经验、工具一穷二白情况下,塞罕坝机械林场连续攻克了道道技术难关,并经受住了雨淞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先后改进了前苏联造林机械,改进了传统遮荫育苗法,开创了高寒全光育苗技术,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引进了抗旱树种樟子松,解决了主要树种集约经营,防控了松毛虫、落叶松尺蠖等有害生物发生蔓延,创建了育苗、造林、抚育、保护等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引领塞罕坝及周边地区森林经营工作科学实施、规范操作、系统管理……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沈国舫表示,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塞罕坝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关的创新史。塞罕坝人对绿色发展的执着,体现在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上。从造林工具的改革到机械造林的成功,从一粒种子到壮苗上山,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凝聚了科技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塞罕坝科学造林: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9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