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用青春筑起绿色之洲看看新闻Kn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057.html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我国河北省最北端。历史上,这里因过度采伐而退化为高原荒丘。为了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年,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机械林场,多名创业者来到这里,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把茫茫荒漠变成了当今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缔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也由此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超80%,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近57万吨,为华北筑起了一道坚强的生态屏障。这背后离不开三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年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当年的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前往领奖的林场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中,就包括了陈彦娴和于世涛。如今年过70的陈彦娴,年轻时在塞罕坝可是个传奇人物。年,她带领同寝室的5位女同学主动请缨,放弃高考,奔赴坝上。经过第一代务林人的精心呵护,一片幼小的苗木在荒山上扎下了根,满满地绿遍了山野。第二代塞罕坝人把目光瞄向了寸草不生的沙地。选择合适的树种,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沙棘、山杏、云杉、樟子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尝试,终于樟子松的成活率达到了40%。然而,在高寒荒原上种树谈何容易。年一场罕见的雨凇,20万亩林木毁于一旦;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12万亩树木旱死。塞罕坝林场几度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毁了,就从头再来。面对一次次自然灾难、面对一项项技术难关,一代一代塞罕坝造林人从不退缩,硬是在塞北高寒荒原上,筑起万亩的绿色之洲。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日益深入人心。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保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截至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已超过22%,74城市PM2.5平均浓度五年内下降42%,近20年来,新增植被覆盖面积占到全球新增总量的2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塞罕坝造林人的行列,投身防沙治沙事业,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拓展平方公里,转变为今天每年缩减平方公里。如今,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的加持,在荒漠植树造林,将不再艰难。最近,上海高校的一个科研团队就远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无人区测试最新研发的种树机器人,未来有望将种植效率提高倍以上,成为应对荒漠化的新武器。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阐释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要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关键是要落实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上。要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方式,把生态红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改革的硬杠杆。要更加积极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自觉。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塞罕坝人把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靠的是勇于直面困难,矢志艰苦奋斗。更靠的是久久为功的执着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只要下定决心不动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看看新闻Knews记者:秦雯图片编辑:彭琼娅苑博陈文哲编辑:施荔)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5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