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bull校友篇期

塞罕坝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记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林学院届毕业生于士涛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40多年来,我校一批批毕业生扎根塞罕坝,与许许多多塞罕坝林场人一道用青春和汗水,用苦干和实干,让百万亩沙荒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海”,在他们身上都始终充满一股子闯劲、拼劲和韧劲,宛若一棵棵樟子松对阳光雨露那样向往、永争上游,对凛冽寒风那样毫不畏惧、永不低头,农大精神和塞罕坝精神在这里得到很好传承。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我校校友、林学专业届毕业生于士涛就是他们其中一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奋战在塞北高岭上平凡而真实的农大人。

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

于士涛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地处平原地区,来塞罕坝林场之前他没有见过大山。年于士涛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于士涛回忆说:“初入大学,自己对林业是什么、将来干什么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甚至有些迷茫。所幸的是,在以李保国为代表的专业老师的教育引导下,不但系统学习了林业知识,更逐渐树立了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四年中,老师将我们从课间带到田间,把自然当作课堂,用实物当作教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深入乡村、了解乡土、调研乡情,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手把手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

“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大学四年中,在老师们的感染、激励下,这种想法始终萦绕于心。年于士涛毕业,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开始了脚踏高原,面对森林的全新生活和工作。

初到塞罕坝,于士涛被分到营林区工作。金秋时节的塞罕坝到处是诗情画意,连绵的大山、成片的林场、悦耳的鸟鸣,于士涛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

然而新鲜劲没持续多久,进入11月份,塞罕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西北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至,躲在屋里都觉得冷,到外面上个厕所要下好几次决心。

当时,山上不通自来水。喝水、洗漱要到屋后的小河里砸冰取水。除了生活条件艰苦,更让人倍感折磨的是精神和心理的考验。白天辛苦工作一天,到晚上林区只剩于士涛一个人。于士涛回忆:“寒冷漫长的冬夜,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

前有榜样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于士涛(前)向工人们讲解

树苗生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于士涛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好几次要收拾行李决定离开。父母的劝说,让他选择了坚持。“你刚参加工作就打退堂鼓,这样没长性可不行,绝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在老家务农的父母,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这几句朴实的话,已足以让于士涛不安分的心暂时沉静下来。

年春节后,于士涛调入千层板林场生产股工作,林场老职工顾殿江成了他的师傅。顾师傅不怎么爱说话,但业务熟练。千层板林场占地平方公里,无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顾师傅都心知肚明,这“绝活”让于士涛暗暗称奇。“从顾师傅身上,我开始真正了解塞罕坝,真正读懂塞罕坝人。”

工作之余,顾师傅就给于士涛讲老一代造林人坚守深山、爬冰卧雪的事儿,于士涛经常听得鼻子发酸。闲暇时间,于士涛常常自己一个人到塞罕坝展览馆里呆上半天。王尚海、张启恩等老一辈创业者的事迹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前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执著追求、无怨无悔,再看看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退缩,真丢人。这点苦和前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身为农大人,要有知农爱农情怀,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中,从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上学期间老师谆谆教导犹在耳边。

从那时起,于士涛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一定要扎根塞罕坝,为生态建设奉献青春和人生,不负农大教育培养。”

有了目标,工作就有了奔头。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到整地到造林,从割灌到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利用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每天早出晚归,走遍林场的每一个小班、每一块林地。细心的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林分特征。

特别是到了造林季节,每天天刚蒙蒙亮,于士涛就出去了,晚上披星戴月、饥肠辘辘地回来,午饭大多数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点山泉水,累了就随便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想退却了,就想想农大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工作初心。晚上回到宿舍,他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

耕耘自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在塞罕坝工作的17年间,于士涛从一名基层林业干部逐步走上分场场长、林场副场长领导岗位。职务虽变,初心不移,他和团队开展了大径极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绿化苗木销售、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丰富了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抱守绿色初心人生无怨无悔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

埃里克·索尔海姆等联合国官员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

颁授“地球卫士奖”奖杯。

于士涛的爱人付立华是他的大学同学。大学本科毕业那年,付立华考入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出现了一场“拉锯战”。

每逢节假日,付立华都会来到塞罕坝。她说:“走进林子,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每一次都很新鲜。”年,付立华辞职来到了塞罕坝。于士涛曾问过付立华:“你怎么肯愿意留下陪我?”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哪里是因为你,我留下是因为这片林子,因为塞罕坝。”

“我们林业有个说法,叫‘适地适树’,意思是环境条件要跟树种特性相适应。我们俩之所以选择了塞罕坝,或许也是因为符合这条定律吧。”于士涛说。

身为第三代务林人,建设塞罕坝的历史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肩上。“一棵树需要几十年的精心呵护才能成材,而毁掉一棵树只需几十秒。作为塞罕坝新一代务林人,我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片绿色。”于士涛说。“从‘李保国’到‘塞罕坝’,一个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两种精神一脉相承,其共同点是锁定目标,不图虚荣,不羡虚华,久久为功。作为一名从农大毕业的塞罕坝人,无论是‘李保国精神’,还是‘塞罕坝精神’都已悄然融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我既自豪,更深感责任重大。”

“10年前我也是一个脸色白净的帅哥”,如今,于士涛皮肤黝黑,脸庞上带着两团鲜明的坝上“高原红”,他幽默却不乏自豪地说:“如今,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我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

让青春绽放在百万亩林海,用奉献为美丽高岭增添绿色,这,就是三代务林人的执着追求,这,就是农大毕业生的出彩人生!

人物简介:于士涛,男,年出生,我校林学专业届毕业生,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年作为第三代务林人的代表出席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颁奖仪式。同年获得“全国乡村好青年”荣誉称号。年获得第20届“河北青年五四奖章”。年12月5日,代表塞罕坝青年一代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出席“地球卫士”颁奖仪式。

作者

林学院(部分资料来源于长城网)编辑

翟冬阳刘若熙审核

王亮董鑫倪梓慧刘明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