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海,塞罕坝上的一棵松

北京看痤疮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年代初,北京的风沙非常有名,一年之中总有些天是黄沙蔽日,严重的时候白天是要开灯的。科学家们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有很大一部分沙尘是高空气流从北方公里处的一片沙漠带来的,而这片沙漠在年前还是茂密的森林,这里的地名非常迷人,叫作塞罕坝——“美丽的高岗”。是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才使这里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为什么不能修复生态,将这里恢复原貌呢?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国家决定在这里建设平方公里的人工林,国营塞罕坝机械林场应运而生。

林业部为塞罕坝机械林场配备了一支高规格、精干的创业队伍,时任承德地区农业局长的王尚海被任命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年,他带领一支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有多名大中专毕业生的人的队伍来到了塞罕坝,拉开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的大幕,他们就是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

王尚海介绍摄于塞罕坝展览馆

王尚海一家本来住在承德市一栋舒适的小楼里。接到去塞罕坝的任务后,他二话没说,上交了房子,带着老婆孩子就上了坝,从此在塞罕坝安了家。

塞罕坝的条件比预想的要艰难得多,寒冷、荒凉、闭塞,没有房子,大家住在临时搭起的窝棚里,最难熬的冬天,气温低到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几乎天天下雪,所有的道路都被大雪覆盖,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憧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每个人的意志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一代造林人的窝棚摄于塞罕坝展览馆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王尚海身先士卒,哪里有困难他就会出现在那里,在后方基地的大力支援下,他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大多数人都在塞罕坝坚持下来。

王尚海在植树现场摄于塞罕坝展览馆

由于对当地自然环境缺乏深入了解,又有苗木水土不服等情况,前两年造林的成活率只有8%,有的地方甚至一棵也没有存活,有的林场职工和个别林业部专家都对塞罕坝造林有了怀疑态度,甚至要求林场“下马”。王尚海等几位林场领导认识到,只有用种树成功的事实才能击败“下马风”,于是,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准备,决定背水一战。首先他们将苗木由引进改为本地育苗,王尚海又带领中层干部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寻找最适合大面积育林的突破口,年春,他们在离总场5公里远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

王尚海带头,大家都吃住在山上,他们一干就是30多天,由于一连多天不洗脸,去时的年轻小伙,回来时都变成了胡子拉碴的“小老头”。到10月初,检测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9%以上,他们成功啦。

如今的塞罕坝,早已是森林密布、鸟语花香,这里成了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的起点

林荫大道摄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摄于塞罕坝一号风景大道摄于塞罕坝

为了纪念第一代造林人,当年王尚海组织“大会战”的马蹄坑竖起了“尚海纪念林”的牌子,遵从他的遗愿,王尚海的骨灰也葬在这片林子里。

尚海纪念林摄于塞罕坝王尚海像摄于塞罕坝王尚海纪念林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0年前,第一代塞罕坝人在这里扎根,以恢复生态环境为己任,他们用自己的坚韧毅力和辛勤劳动改变着这里。到年,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刚建场时的18%提高到了80%,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地球卫士奖(这是一个按比例放大的雕塑,原件陈列于塞罕坝展览馆)摄于塞罕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2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