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5罕见的沙尘暴回看三代中国人的治

3月15日,是中国人难忘的一天。不仅仅这一天是,我们又看到了太多触目惊心;更因为这一天的超级沙尘暴,让人们见识了大自然的遮天蔽日。

真是遮天蔽日,昨天一大早,开车去上班,天空一片昏黄,路越来越堵,天越来越黄,最后,茫茫只看到前面几十米。

难怪,有一个段子就说:

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北京遭遇10多年来最强烈的沙尘暴,有记者街头采访:“大妈,您觉得沙尘暴给您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被采访者:“影响太大了!首先就是你得看清楚,我是你大爷!”

嗯,北京人就是幽默。另一个段子则感慨:

天感觉好像产生了时空错乱,又回到了年:北京依旧在刮沙尘暴,影院依旧在放阿凡达,A股还是多点……

嗯,想得倒美,房价能回到年就好了。

倒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北京,沙尘暴确实不多了。但不少朋友很疑惑,过去几年,我们环保这么努力,我们种了这么多树,这到底怎么了?怎么一来就是一场10年来最强、范围最广的沙尘暴?

其实也错怪了三北防护林,因为这场超级沙尘暴,不是国产,而是进口——不是起源于河北内蒙古老地方,而是来自邻国的蒙古国。

按照相关的说法,这次,主要是蒙古国强大气旋,将本地沙尘托举至高空,随后在持续不断的东移南下的气流作用下,大量沙尘长驱直入,一直输送到中国的东部地区。

北京我们看到遮天蔽日,蒙古国却真是伤亡惨重。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这次超级沙尘暴和暴风雪,已在蒙古国导致10人死亡,另有11人仍处于失踪状态。

怎么这么严重?

因为风已经疯了。

根据报道,过去两天,在蒙古国一些地方,风速达到了每秒20至24米,有时甚至每秒30至34米。结果就是:蒙古国北部地区,暴风雪来袭,冰雪交加;南部戈壁地带,超级强沙尘暴,暗无天日。

超级沙尘暴一路南下,北京顿时看不到蓝天。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天灾。

那么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再给大家看一张地图。

每年开春,西北风一吹,西边的毛乌素沙漠、西北的库布齐沙漠、北面的浑善达克沙地的沙,都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北京城涌。

这不仅是今春我国北方地区首次发生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也是近10年来我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通常来讲,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而使空气浑浊的天气现象。根据等级强弱,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类。据中国气象报统计数据,沙尘天气是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春季(3-5月)发生较多,占全年沙尘发生总次数的77.5%。该种天气现象的形成一般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沙尘源、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也就是热力条件。在中国,沙尘源分布相对固定,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天气条件。研究表明,年来,我国沙尘天气呈明显下降趋势。作为一种存在了几十亿年的自然现象,沙尘暴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沙尘把陆地的营养物质迁移到海洋,让海洋生物得以生存,在迁徙的过程当中,多少还可以中和一下空气中的酸雨……

“黄沙漫天”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今年为何再次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其实,这场超级沙尘暴,不是国产,而是进口——来自邻国的蒙古国。专家表示,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明显改善。但在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仍然会出现大范围、高影响的沙尘暴天气。

按照相关的说法,这次,主要是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近期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极利于沙尘天气发生,同时受强大气旋影响,将本地沙尘托举至高空,随后在持续不断的东移南下的气流作用下,大量沙尘长驱直入,一直输送到中国的东部地区。

蒙古国到底怎么了?一项年11月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给出了更为复杂的答案。数名国际气候科学家研究发现,蒙古国的热浪正在经历恶性循环:土壤干燥加速了当地的高温,而高温又加重了土壤水分的下降。这样下去,蒙古的半干旱高原可能很快就会变得和美国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一样贫瘠,加剧土壤干燥,并最终产生更多的热浪。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写道,在过去20年里,热浪和同时发生的干旱显著增加。通过开发热浪和土壤湿度记录,研究发现蒙古国最近连续多年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是多年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干旱不仅会造成沙尘暴,对生态系统也是莫大的打击,比如对野羊、羚羊和骆驼这些大型食草动物影响很大。

这场沙尘暴,又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伟力和破坏力。希望沙尘中的人们早日重见蓝天。这也让意景君对于一个隐藏了43年的真相,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

1.先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年的北京。

那时的帝都,正遭受着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场沙尘暴。

短短几天的时间,降尘量高达3万吨。

换算下来,每个北京人都被老天爷赏了2公斤土。

再往前看,更惨。

从年到年,沙尘几乎年年光临北京。

什么废土电影,跟过去的老北京人比起来,都弱爆了。

那时候的人,每年都要经历几十天的灰头土脸。

在北京走着走着就要赶紧抱紧一棵树,否则就会被风刮走!

放眼全中国整个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之地。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像3把刀子一样,悬在祖祖辈辈的西北人的头顶。

沙,与贫穷如影随形。成了老一辈中国人心中不可言说之痛。

“活人不能让沙给埋了。”

怀着这样的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中国人,自建国以后,便踏上一条治沙种树的漫漫长路。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三北防护林”工程。

但鲜有人知道,为了治沙、为了造福千秋万代的“三北防护林”,三代治沙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人们只能看到,曾经寸草不生的塞罕坝沙漠,如今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罕坝森林公园。

万亩森林、20万亩草原,森林覆盖率高达75.2%,涵养了4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里成了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

「塞罕坝」三个字,从过去当地人口中的“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变成了今天的“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这是三代塞罕坝人,为了拱卫首都、为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而筑起的绿色屏障。

但没有人知道,第一代塞罕坝种树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7岁。当年的队员,如今仅剩1人健在。

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中许多人的后人,都留在了这里。用成片的森林,谱写着属于他们的无声的史诗。

“今天能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树。”

当年的雄心壮志,被他们用三代人的血汗与生命,给实现了。

3.

治沙种树,是这世上最考验人心、最磨炼信仰的难事。

因为它不像一般活计,做一点有一点成果,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它需要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机械性的工作。

对抗自然、对抗艰苦、对抗存活率,还要对抗日日夜夜的寂寞。

种树人,是真正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的先驱者。

上图中的这位女性,名叫殷玉珍。

她是陕西人,19岁那年,她被父亲嫁给了住在毛乌素沙漠里的白万祥。

她的婚房,是一个在沙梁地里掘开的地窖。新房的“门”,需要猫着腰才能进去。

地窖里铺的是柴草和枯枝,里面甚至容不得两人同时转身。

没办法,那时候的陕北人,穷啊。

穷到要靠吃沙棉蓬、沙米、沙盖来果腹。

穷到铺天盖地的黄沙,随时都有把小屋吞没的危险。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

沙,是让当地人贫穷的罪魁祸首。

面对沙,殷玉珍没有认命:

“我宁肯种树累死,也不能叫沙欺负死。”

她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羊,换回了棵树苗。

然后和丈夫老白一起,扛着铁锹,开始了在毛乌素沙漠的种树生涯。

这棵树苗,在两人的呵护下最终成活了

——棵。

也没人能体会,这群人的信念有多么强大。

棵树苗能活,在她看来就意味着一片森林也能活。

从那时起,丈夫老白外出打工,她便留在沙漠里种树。一个人卖力气换树苗,一个人把树苗扎进沙漠里。

一排排、一片片。历时19年,她和丈夫让6万亩沙漠变成了绿洲。

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面积相当于整个丹麦。

这群朴素的种树人,就靠一种愚公移山式的信念,让黄沙变成了绿洲。

4.

从年到年,“三北防护林”进行了五期工程,历时43年。

这43年里,无数的“塞罕坝人”、无数的“殷玉珍”,在全国各地,种下了总计多亿棵树。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被毛乌素森林取代了。

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从3%上升到了53%。

43年的时间,我们把78.7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与荒漠变成了森林。

去年,NASA公布了一组数据:

自年以来,地球新增了一个亚马逊雨林大小的绿化面积。

而这其中,仅仅中国贡献的人造林,就占了总面积的1/4。

三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国、也只有中国才能有的绿色奇迹。

今年的沙尘天,一方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革命尚未成功,治沙仍需努力。

但同时,从过去的年年如期而至,到如今的“罕见沙尘天气”,这一变化也让人不得不感叹:

我们中国人,是真的很有生命力。

哪怕我们正在从事的,是在当代看不到成果的事业,我们也愿意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去努力和付出。

套用微博博主梁钰的一句话:

“这大概就和爱种菜一样,是留在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痕迹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