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他把人生扎根在了塞罕坝中

-08-:27:08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张利民穿着一件厚外套,弯腰伸手下去翻看着地里的石块,他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下属北曼甸分场的场长。从第一代务林人来到塞罕坝,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建设,树已经从塞罕坝最稀缺的东西变成了最常见的东西。然而,除了绝大部分已经栽种完林木的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地之外,还剩下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从种子到参天大树,他用了“十分”的精力年,张利民开始担任北曼甸分场场长,从那时候开始,干旱瘠薄的石质阳坡就成为了他在塞罕坝灭荒攻坚的主战场。石质阳坡的特点是干旱、土层薄、石头多,在这样的土地上刨坑种树,一个树坑刨出来的石块就有上百斤重,石块交织在一起,动一块可能就连带需要动好几块,造林难度很大。张利民学习林业出身,在对待造林上,他的思路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种树就得先从整地、育苗开始。石质阳坡石头多,那就在整地刨坑时,刨完大坑后再在其中刨一个小坑,把没有石头的土壤聚集在小坑中。整地后是育苗,塞罕坝地处高寒地区,年均积雪期达七个月,要保证苗木的质量就需要在冬季土壤上冻之前给苗木盖上一层土,防寒的同时防风。而张利民把这个过程形容为“给苗木垫枕头、盖被子”,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精细。张利民常说:“根繁、树壮、叶茂”,根扎得深了,长得好了,树自然也就“壮实”了。在张利民眼中,树木从种子到小苗再到参天大树,这整个过程就像人的生命历程,而他总是拿出“十分”的精力来对待造林这件事,“十分造、十分管,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呵护。”张利民和同事一起反复试验,啃下了石质阳坡造林这块“硬骨头”,使余亩石质阳坡全部绿化。他所在林场林地面积年均增加约1%,也为周边同类地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职工的事,大事做小事也不放过塞罕坝集中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这其中无论哪一条对于树木成活都是极端致命的,而对于扎根在这里的务林人来说,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这一天,张利民又来到了望火楼,还带着三大兜蔬菜和肉,他下了车就对在望火楼值班的瞭望员说:“给你带了菜和肉,缺啥说一声,再给你往上捎。”他还惦记着门前的积雪,嘱咐瞭望员要经常扫雪,“不然出门容易滑倒”。在塞罕坝,人和树一样,都扎根在这里,张利民为了增强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总是“大事做,小事也不放过”。他知道,一定要首先解决职工最基本的需要,才能让职工踏实安心地工作。而职工中,最让他牵挂的,就是望火楼的瞭望员。从年塞罕坝开始建设以来,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情。瞭望员承担着监测火情的重要责任,到了防火期,瞭望员们一上山就是连续几个月,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每隔15分钟拿望远镜瞭望一次火情,并且做好记录,向场部电话报告。到了晚上,山上除了风声和野兽的叫声,就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年之前,望火楼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除了不得不忍耐的寂寞孤独外,海拔高,到了冬天气温低的像冰窖,用水用电和取暖都成问题。用电和取暖问题解决了,但用水需要打一口深水井。但海拔高,开挖难度大,大家觉得打水井希望渺茫,准备放弃,望火楼吃水的问题成了张利民的一块心病。张利民专门咨询了水利部门和专家,当地没有打深水井的设备,他就要求钻井队从外地专门调运。张利民说:“再大的困难也要解决,塞罕坝人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会退缩。”张利民在北曼甸林场担任场长期间,实现了5个营林区1个检查站和望火楼的改造。通水、通路、通电、通网络,让深山的务林人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生产和生活。走在树林里,张利民记得每一块栽过树的地块,树是哪一年栽的,当时谁是施工员,这些细节张利民都还历历在目,他说:“因为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难,我们亲身经历的,就印在了心里。”像云杉树一样,张利民也把自己的人生深深扎根在了塞罕坝。(文/王汝希)编辑:姚怡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4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