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林场人有一种‘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不单单是我父亲那一辈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林业,献给了林场,我也把我的一生献给了这里。在未来,我的儿女也会把他们的一生献给这里。我们祖祖辈辈都要为林业和林场奋斗,我觉得特别自豪!”从3岁跟随父母来到塞罕坝,59岁的护林员吴德林已经在林场生活了56年,他用生命妆点着苍松的年轮。工作
早上8点,护林员吴德林来到离家不远的千层板林场场部打卡,从“小吴”到“老吴”,这样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41年。采访老吴那天,他正好帮同事巡查另一片幼林,在营林区换好制服,护林员老吴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老吴说,换制服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仪式,几代塞罕坝人用生命浇灌出的这百万亩林海,他得“守住了”。吴德林查看幼林场外围栏是否完好
护林员的工作是枯燥的,每天与老吴打交道的都是树和山。护林员老吴的工作并不枯燥,因为这片林子与大山是老吴的亲人与挚友,他喜欢与它们待在一起。眼前的这片樟子松幼林与老吴平时看护的林子是“邻居”,虽然不是自己的“地盘儿”,但老吴看护起来也是“容不得半粒沙”的。
8月下旬,还未到防火期,幼林的巡查工作主要集中在查看围栏是否完整,林子里有没有鼠害和虫害。老吴围着幼林地边缘走了不一会,就发现一处围栏出现了破损。上前查看,原来是狍子拱坏了铁网。老吴告诉我们,一般围栏的破损主要是小动物们在作祟,人为的因素很少。
整理好围栏,我们跟着老吴一起在幼林地“转了转”,不转不知道,原来单“枝叶发黄”这一现象,就大有门道。“你别看眼前这部分发黄了,但它并不是因为鼠害和虫害,只是有些缺水或者光照不足,因为这棵树的根部并没有问题。如果是因为鼠害或虫害,最先黄掉的地方是树的根部,在距离地面一寸的地方。”老吴说得起劲,全然不像他在路上那般沉默寡言。这棵树可能有点缺水,那边地上被地鼠拱了包……滔滔不绝的老吴,像是林子里的百科书,说起森林防护工作如数家珍。吴德林用望远镜眺望远处的成林
传承
从幼林地出来,老吴今天的“正经”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我们本以为他会直接回去休息,没想到车一拐弯就开进了一片成林。翻翻树皮、拍拍树干后,老吴掏出个望远镜,朝着远处望了好一会后,又开始在林子里溜达。我们很好奇,以为老吴刚才发现了什么问题,结果他的答案却让我们哭笑不得。原来,老吴就是想单纯的溜达溜达,他说这是他几十年的习惯……
“我的父亲是第一批来到机械林场的护林员,我属于第二辈。我的父亲相当敬业,以前他们都是骑马去巡山,寒冬腊月刮着白毛风,从来没有见他偷过一次懒。这片林子当初从造林、护林,到现在成林,已经进行了很多次光伐,林场有了不小的收益,这都是老一辈的功劳。实践证明,父辈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吴告诉我们,当初他来林场工作的时候,有的树还没有他高,现在看着一颗颗苍松矗立,总是很感慨。闲来无事的时候,老吴喜欢在林子里走走,“林子里很安宁。”他说。吴德林通过查看树皮的状态
“林二代”老吴是和这片林子一起长大的,从3岁到18岁,他和那些树苗一起挨过了艰苦的岁月;从18岁到59岁,他用额头的皱纹妆点着林场的年轮。如今,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老吴成功将儿子从北京劝回了林场,父子二人就如同当年老吴和他的父亲一般,并肩守护着这里。不仅如此,执拗的老吴还将这份坚守与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孙子身上,他说,这片林场需要塞罕坝人的坚守,而塞罕坝精神需要世代传承。
“我明年再干一年,后年就要离开这个岗位了,要退休了。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感觉自己没干够!”老吴说:“我们林场人有一种‘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不单单是我父亲那一辈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林业,献给了林场,我也把我的一生献给了这里。在未来,我的儿女也会把他们的一生献给这里。我的儿子现在也在林场从事护林防火工作,他也有了孩子,我同样不希望他们离开这片林场,离开林业。我们祖祖辈辈都要为林业和林场奋斗,我觉得特别自豪!”
后记:像老吴这样的护林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还有很多,他们不善言辞,但粗糙的双手、黝黑的皮肤,以及朴实的话语,似乎在告诉我们,塞罕坝人对这片林子的情愫,是铭刻进血液中的誓言,代代相传。他们都曾经是小吴,也终将变成白发的老吴,但他们对于这片林子的深情却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磨。他们没有光鲜的外表,却美得不可方物。
致敬,林场人,致敬,塞罕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