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塞罕坝人是带着梦想奔赴坝上的,面对“一穷二白”,面对茫茫荒原,面对严寒肆虐,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
现在是去塞罕坝旅游的好时节。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那里,你可以体会“天然氧吧”的魅力,感受百万亩林海的壮丽,欣赏塞北绿色明珠的瑰丽。
时间倒退到55年前,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当时,条件艰苦,他们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住的是仓库、车库、马棚、窝棚,冬天还要忍受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正是第一代塞罕坝人吃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才换来了今天的甜,揭开了“绿色传奇”的序幕。
第一代塞罕坝人是带着梦想奔赴坝上的,面对“一穷二白”,面对茫茫荒原,面对严寒肆虐,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在那时,每一个塞罕坝人心中都已经种下一颗“种子”。历经55年,三代人,这颗“种子”伴随着“一棵树”,也长成了“一片海”,升华成“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其内核就在于,身处艰苦环境而不忘初心。
我们都知道,“愚公精神”之所以能够升腾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矢志不移。经过5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从茫茫荒原到葱葱林海,第一代塞罕坝人已经把“塞罕坝精神”的火炬传给第二代塞罕坝人,现在又传到第三代塞罕坝人手中。守护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没有终点,火炬还会继续传递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塞罕坝精神催人奋进。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本,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有益借鉴。相比创业初期,造林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育苗技术越来越进步,工作环境也有大幅改善,所以,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要实现“加速度”。只有高擎“塞罕坝精神”的火炬,才能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塞罕坝是一幅画,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塞罕坝是一首诗,一首雄浑磅礴的励志诗,让所有听到看到的人热血沸腾;塞罕坝是一支曲,一支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砥砺前行。
如今,“塞罕坝精神”的火炬已经传到每一名燕赵儿女手中。汲取精神的滋养,肩负应有的使命,才能在燕赵大地上再造更多的“塞罕坝”,才能让塞北绿色明珠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才能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续写新的绿色传奇。
制作团队责编:曹巍刘铎
校对:蔡文慧
编委:张宝安
编审:王兵伟
立足河北,放眼全国网评时事,理性表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