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这里发生了什么原创风云卫星看中国中国气象收录于话题#气象卫星看中国13个内容
北京北行多公里
京津冀最北端
有一颗“绿色明珠”镶嵌
塞罕坝
半个世纪前这里飞鸟不栖、黄沙遮天
如今百万亩林海绿波涌动、翠意盎然
如果站在万里高空看
这湾碧绿又意味着什么?
来!
风云卫星带你一起看塞罕坝
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机械林场。摄影/朱海斌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
塞罕坝所在的承德被赋予
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
的重要定位
肩负着
构建生态屏障、阻挡风沙
涵养水源的重任
▼风云三号D星看京津冀。
01
塞罕坝
/绿色在蔓延/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
"坝"是汉语,意为"高岭"
全名寓意"美丽的高岭"
▼河北承德围场县月亮湖。摄影/李术凡
(请横屏观看)
年以来
塞罕坝机械林场
林地面积明显增加
比例达到85.6%
▼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
塞罕坝机械林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年-年
塞罕坝机械林场
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由最初的裸地、低覆盖为主
逐渐向高覆盖转变
▼塞罕坝历年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植被覆盖度通常分为5个等级:裸地、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和高覆盖。
▼塞罕坝机械林场。摄影/朱海斌
02
塞罕坝生态质量
/逐年向好/
卫星监测显示
塞罕坝机械林场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
年较年
增长近1.7倍
▼
简单来说就是
林场内的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
可以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代表着
林场生态系统
对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
更强
▼塞罕坝历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它作为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代表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
▼冬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摄影/王彩虹
塞罕坝机械林场
生态质量逐年向好
森林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由年的57.6
提高到年的87.6
▼塞罕坝历年植被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图
生态系统质量的提高
意味着
应对气候变暖的能力
正在增强
03
这个塞罕坝有些不一样
/气温低于周边增温幅度小/
塞罕坝机械林场
年平均气温
较周边地区低6.5℃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林场较周边地区增温幅度要小
平均每10年低0.1℃
▼塞罕坝机械林场周边与林场气象站点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降水多于周边雨量增幅大/
年以来
塞罕坝机械林场
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
增加13.2毫米
明显高于周边地区3.8毫米的增幅
▼塞罕坝机械林场周边与林场气象站点年平均降水变化图
随着塞罕坝生态向好
局地小气候更为改善
这份山林苍翠筑起的生态屏障
已成为京津冀地区
向绿而行的靓丽缩影
04
深耕绿色厚土的京津冀
/植被变多了/
让我们放眼整个京津冀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
-年
京津冀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逐年向好
年的植被指数平均值
达到近14年最高(0.)
与前13年平均值相比提高了3.7%
▼
从植被指数变化中可以看出
京津冀北部、西部、东南部
植被覆盖明显提高
而北部最绿的那颗明珠正是
塞罕坝
▼金山岭长城。摄影/周帅
05
点亮绿色未来的京津冀
/生态环境变好了/
年京津冀地区
遥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达到近14年来的(-)最大值
与前13年平均值
相比提高7.8%
▼
年-年
京津冀地区
生态环境优良区域面积
显著扩大
年优良区域的面积占比(73.8%)
超过年的3倍
表明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
从高寒、多大风
多风沙、少雨的极端环境
到百万亩松涛碧波
塞罕坝的成功证明
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
荒山变青山
可行!
原标题:《首次公开!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这里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