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隐藏的科

北京痤疮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

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

秋有赤橙黄绿,层林尽染。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

正绿意盎然,美景如画。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很难想象出,

50多年以前,

这里草木不见,黄沙弥漫!

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

塞罕坝59年的发展史,

更像是一部艰苦奋斗科技兴林史!

科技让树苗活下来!

坝上地区高寒,年均气温极低,加上降雨量少得可怜,一年中能够生长植物的时间不足两个月,许多植物在坝上根本无法成活,即使长出嫩芽也会被突然而至的一夜寒风冻死。

“如何让树苗活下来”是困扰塞罕坝人最大的技术难题。

▲专家在考察荒芜的塞罕坝时发现这棵年逾岁的“功勋树”,成为“塞罕坝能种树”的标志(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理论、技术、经验、工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林场先后改进了前苏联造林机械,改进了传统遮荫育苗法,开创了高寒全光育苗技术,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引进了抗旱树种樟子松,将植树机装配了自动给水装置,将镇压滚增加配重铁……

林业调查队员在塞罕坝林场进行森林调查(20世纪80年代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网

道道技术难关相继攻克,并经受住了雨淞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一棵树终于变成一片林海。

塞罕坝林场自年起使用植苗锹栽植落叶松苗。图片来源:中国林业杂志

林海防火哪家强?

辛苦造林一百年,火灾毁林一瞬间。

塞罕坝机械林场多为人工针叶林,森林集中连片分布,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十分大,且气候干燥,四季风大,属高火险区,然而,建场59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这得益于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共有9座用来望林海、观火情的小楼房,叫做“望海楼”。林场瞭望员白天每隔15分钟就要用望远镜观望周边,记录天气、风力、是否有火情,报告给值班室。夜里则每隔1小时报告一次,天天如此。

月亮山上的“望海楼”。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林场开辟的防火隔离带,把无边林海切分成规则的绿色方块,基本达到外围闭合。每年秋季,林场工人都会在隔离带实行防火割灌作业,不留一根干草。

……

最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升级了防火系统,形成由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监测网络,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

生物病害防治有“大招”!

生物病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塞罕坝人工林总面积达万亩,有害生物防控难度极大。

为了达到有害不成灾、生态日趋自然,林场设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组建了专业的防治检疫队伍,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和病虫害防治网络体系,完善了三级虫情测报网。

塞罕坝机械林场根据发生的有害生物不同种类,采用飞机防治、物理防治、天敌防治、人工喷烟防治、人工喷雾防治、毒饵诱杀等不同防治办法。年林业生物病害不超过20万亩次时,多采用人工防治;超过20万亩次,采用飞机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的方法。

所以塞罕坝森林昆虫种类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好;常规性食叶害虫暴发的频次降低了很多。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半个多世纪以来,

塞罕坝人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

森林经营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其中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领域的空白。

从黄沙漫漫到山清水秀,

塞罕坝的铸成靠的是

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

塞罕坝精神,

更靠的是尊重自然、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资料:

《50年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中国绿色时报

《塞罕坝:荒原上建成百万亩林海》,中国绿色时报

《塞罕坝机械林场:高寒荒漠如何造林护绿?》,中国经济网

《塞罕坝是怎样绿起来的》,《中国林业》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3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