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带你开启一段罕

55年有多长?有个月,多天。

55年可以干多少事?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答案是:造林万亩,植树4亿多棵——他们在北京以北公里的高原荒漠上,生生造出了一片绿海。

55年造林不辍,55年精神传承。种下一棵树就给大地种下绿色希望,植下一片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好家园。每一位塞罕坝人都是英雄,每一棵他们植下的树都应该叫做“功勋树”。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聚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这里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罕坝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或许来此一游的旅客,未必能了解这前因后果。唯有了解了塞罕坝的历史,我们才能对塞罕坝的美有一种更为立体的认识,才能重新感知塞罕坝美景的厚重。

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美丽的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人豪迈上坝。他们肩负的使命,是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变成茫茫林海。

三代人,55年,平均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如今,林场内林地面积达到万亩,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这里生动地诠释了:生态退化的进程并非不可逆,只要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

“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小就会背的这首《敕勒歌》,如今,终于在塞罕坝拥抱到如此的美景。

“塞罕坝”草原夏季天高气爽,登高远眺,只见蓝天白云下,骏马、牛羊在草原上漫步。在塞罕坝草原骑马,才是真正的骑马——天空湖阔,任君策马奔腾。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4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