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热播之后来扒一扒塞罕坝的前

俯瞰地球,在东经°北纬42°附近,一弯深深的绿色,就像展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这弯深绿,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有人惊叹它的美,有人惊叹它的大,更有人惊叹它并非天然的造化,为了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同时也为了满足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年,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年的春天,艰苦的造林工作开始了。心里憋着一定要成功的劲儿,反弹出了更强的斗志。要想让塞罕坝的生态得到恢复,种树是第一步。在建设初期,造林的树苗都是从外地调集的,但长途运输无可避免地会让树苗失水,这极大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在坝上的大、中、专毕业生,不仅是技术员,要筛选种子、就地育苗,还要研究各树种的生长适应情况,让树木在塞罕坝扎根、成活。他们在实践中发明的“全光育苗法”,可以让树苗集体抗逆,抵御恶劣气候的摧残,苏联引进的植树机不听使唤,就自己改造令其入乡随俗。年春天,决战的时刻到了。马蹄坑大会战,一次造林亩,成活率超过了95%。由此塞罕坝造林全面展开。就在荒原上的绿色版图快速扩张的时候,年,一场罕见的“雨凇”给林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一夜之间,57万亩林地受灾,损失成林多万株——好几年白干了。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又接踵而来,12万多亩落叶松被直接旱死——又是好几年白干了。然而,两次灾难并没有使塞罕坝人退缩。他们擦干眼泪,从头再来。经过55年的奋斗,塞罕坝诞生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带着前辈的嘱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扛起护林、营林,重塑生态的大旗。塞罕坝的万顷林海中,有9座夫妻望火楼,55年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瞭望员功不可没。每年9个月的防火期,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就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多次,这种重复而繁琐的工作,很多对夫妻都坚持了10多年。“舍我其谁”。正因为塞罕坝人把植树造林、恢复生态视为自己的天职,才迸发出“舍我其谁”的宣言。如今“舍我其谁”的豪迈,已经传递到新一代的手里。三代建设者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森林公园,总面积.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了万亩。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构成了森林的主体,多种植物让这里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基因库;獐、鹿、狼、野猪等和各种鸟类成了这里新的“居民”。塞罕坝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了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注了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有的辗转调到其他林管局,为生态文明贡献着绵薄之力。也因这里条件艰苦,“林二代”们几乎都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塞罕坝,将青涩的大学生锤炼成了敢打敢拼不畏压力的林业工作者,将塞罕坝改造成森林茂密水草丰沛的绿色明珠。年塞罕坝林场转入营林为主、造林为辅的新阶段,开始探索多种经营之路,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二次创业的支柱产业。年5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获批组建,年6月,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应时而生。从年建立国有林场,距离今天已经56年了。塞罕坝迎来了顶风冒雪的第一代建设者,其后的三代人把不毛之地再造今日风貌。56年后的今天,塞罕坝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小径材基地,成为了塞北地区的富庶之乡,成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8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