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地球卫士”什么是绿水青山?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余村开门是花园。”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塞罕坝入眼皆是绿色。”什么是金山银山?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招募余村全球合伙人,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塞罕坝这片林海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9亿。”为什么是余村?为什么是塞罕坝?年、年,联合国分别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们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余村、塞罕坝相同的底色中有着什么样的不同?不同的路径中又有何共同之处?让我们对话一南一北两位“地球卫士”,一起寻找答案。1浙江安吉余村最早启动“千万工程”的村庄之一一个只有户人家的小乡村,平均每天迎来名游客,还有数百位“新居民”从城市来到这里创业,绿水青山是这里最大的底气。从“脏乱破”到“绿富美”潘春林在余村开办着一家民宿,现在他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开农家乐;一个是讲故事——余村的故事。潘春林18岁时,随父亲在矿山干活。当时的余村,飞沙走石满天粉尘。晚上回来的时候,两个眼睛好像大熊猫一样。年,浙江省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效应带动之下余村开始关停矿山、关闭水泥厂。之后余村开始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景区,村庄里的环境也一天天漂亮起来,游客数量也开始直线上升。年,余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县里发展全域旅游,每个村庄都是景区,景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从一个水泥大县发展到旅游大县,当地的农家乐也从简单地提供吃住,发展成高端民宿。余村,寻找到了一条吸引城里人到这里乡村游的道路。小小余村为什么能焕发出这样的大能量?潘春林用一段话概括:绿水青山能够给我们老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也是我们最大的靠山。生态的改变也聚集了更多的新人群废弃矿坑变身时尚露营地、化工厂遗址成了全国首家零碳图书馆、空旷的草坪成为音乐人放歌起舞的大舞台,传统烤烧饼与现代猫屎咖啡屋并行,原村民与“新村民”相处和谐。陈喆,国漫茶咖主理人;阿德,数字游民公社发起人。他们两位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成员。陈喆本身就是安吉人,去年7月在互联网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发起了全球合伙人的招募令,当时就对家乡这个小乡村很好奇。于是他将国漫卡通IP带到这里,在水泥厂改造成的乡村图书馆里,将中国动画的美,与绿水青山的美融合在一起,希望把这样的业态带到乡村以后,做一个美美与共的交融。阿德是重庆人,之前在云南大理生活了11年。吸引他来到余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这里的绿水青山;第二个是人的生态。“就是来做数字游民公社,而本地对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是非常包容和接纳的,所以这个生态会慢慢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量。”所谓数字游民,其实就是只要带着电脑,只要有电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工作、生活、旅行度假的一群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地就在余村。年轻人的到来,能给余村带来什么?陈喆表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让这里的青年能跟世界并驾齐驱。阿德认为,新事物让本地的村民生活变得更有趣。向绿而行的路上,余村从未止步!从产业到人才到运营,时尚新赛道汇集了年轻的梦想与热情。乡村在这里被重新定义。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到今年正好20年,余村的变化肉眼可见。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介绍,我们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迈入“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到现在呢,其实我们已经到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新阶段。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介绍,通过这些年对生态的保护,余村的竹林由原先的灰色调恢复成了绿色,满眼葱绿就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同时整个竹林的碳排放,还能够带来新的收益。“我们前段时间刚收到了第一笔的这个竹林碳汇个收益款,有多万元,汇到村集体。”除了竹林碳汇之外,余村还有亩山林的林下经济核心区,里面涵盖了笋、菌、茶、稻、药五大系列。下一步余村的“破圈”之举在什么地方?汪玉成说,围绕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大余村目标,引领落地的全球合伙人,把余村打造为最现代化的乡村,带着更多的村一起迈向共同富裕。余村,又不止于余村。浙江千千万万个“余村”,在绿色乡野间上演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中国故事。2河北承德塞罕坝三代人,61年,5亿棵树绿色蝶变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浙江千万个“余村”,在千里之外的河北塞罕坝,也上演着不同的版本。年,联合国庄重地向这一抹“中国绿”致敬,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地球卫士奖”。和余村一样,塞罕坝的故事讲了又讲,但每一遍都有新的续集。在近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坡上种树提到塞罕坝,种树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塞罕坝有多少棵树?答案是5亿棵。如果把它们按照一米的间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这些树是三代塞罕坝人用了61年的时间一棵棵种下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他们从年开始攻坚造林,之前林场所有能造的、好造的、适合生长的全都造完了,后来就剩下这些石质阳坡,有10.6万亩,近千块大小不一。于士涛介绍,在这种石质阳坡造林他们摸索了很久,扒开石质阳坡的土层,随手一拿全是石头,土质层只有石头上面5到8公分,甚至更薄。在这些石质阳坡上攻坚造林,必须全部刨开这些石头。而且坡度在40度以上的斜坡上,机械是无法到达的,必须全靠人工或者牲畜扛来完成造林。让塞罕坝成为永久的绿水青山说到接下来的目标,于士涛提到了二次创业。啥是二次创业?于士涛说,对他意味着责任,他们不仅要把这来之不易的百万亩林海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最终建设一个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更要让它成为永久的绿水青山。怎么去做呢?于士涛讲到了降密度、调结构。塞罕坝建厂初期造的是人工的纯林,单一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森林的抗性比较差,比如说抵御一些病虫害的能力,还有防火能力等等。现在塞罕坝人就在想着如何去调整树种结构,来改变单一的状况,把塞罕坝从人工纯林改成混交林。留住塞罕坝的“新居民”塞罕坝自然生态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昆虫种、植物种。年9月,塞罕坝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入选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案例”。塞罕坝机械林场保护地管理科科员孙朝辉介绍,塞罕坝通过在保护区布设了红外监测相机,拍到了很多动物,像马鹿、狍子、野猪、狐狸,在日常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也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琴鸡。于士涛说,小动物也是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塞罕坝人像爱护森林一样,爱护着它们,让它们适宜地生活在这里。塞罕坝的价值,更在于塞罕坝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于士涛认为,塞罕坝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和感染,更是一种生态的引领,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这种精神,然后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塞罕坝,人们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塞罕坝不仅是一片林,更是一座永久的生态宝库。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个人、每一片土地都在散发着光和热。从浙江的美丽乡村到河北的塞罕坝林场,他们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给了世界一个“绿色惊叹号”。他们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一把打开高质量绿色发展通道的金钥匙,更是这片土地向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中国方案。总策划:赵兵总监制:邵荃策划:于军涛翟新张霰祝青施亚军宁利勇统筹:梁成栋陈中杰王科寇瑄张登峰孙向向编导:曹茜文案:张霰后期:曹茜摄像:张登峰弓幸民海报:孙向向韩岳瑾联合出品: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长城新媒体集团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责编:房淑婧苏浩军陈兆月编辑:吴云欢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