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4864397296457&wfr=spider&for=pc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将塞罕坝精神搬上荧幕,“造林人”这个曾感动过中国的团体,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使得塞罕坝精神让更多的人知道。从一片“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到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造林人用不朽的意志书写了“绿野诗篇”的传奇故事。今天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塞罕坝用了55年的时间。曾经的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三代造林人在荒漠上徒手种下万亩人工森林。《最美的青春》第一集,身背一架手风琴,满怀憧憬的冯程在沙地里向老乡询问:“请问塞罕坝怎么走?”老乡答:“这里就是。”年轻人有些难以置信:“‘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怎么会是这里呢?”开篇不到五分钟,眼前的一切戳破了他的浪漫想象:路,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沙地;风,是从不讲人情,会将迎亲队伍埋在黄沙里的凶神恶煞。这些画面,都存档于上世纪60年代的承德。事实上,承德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清朝,这里还曾设“木兰围场”。只因清廷的荒唐开垦,此地植被遭受破坏,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年,我国决定在此建造大型机械化林场,电视剧便以此为背景。最近,一组真实造林人的老照片公开,比电视剧更能触动内心,看过这些照片你才会了解塞罕坝林场人的艰苦和不易。几代人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恶劣环境中。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和地窨子里。年10月,一个让塞罕坝人永远铭记的日子。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带队到大雪纷飞、人迹罕至的塞罕坝进行踏查,发现了顽强挺立在荒原上的“一棵松”,以及残存的落叶松、云衫枯根,找到了树木可以在这里成活的证据,为林业部建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年创业的河北承德农校部分学生、当年创业的白成子林专部分学生当年创业的东北林学院部分学生(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