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是一处人类精神的高地中国文联组织美

用笔墨描绘塞罕坝风情

用镜头展现塞罕坝精神

——记中国文联组织知名美术家摄影家

赴塞罕坝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采风创作活动

文图|中国艺术报记者郭青剑陈思静

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北,到河北省承德市,再到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县,再到围场县的最北部,就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上百万亩人工林海,郁郁苍苍、葱葱莽莽,绿得让人心醉、美得令人忘归。

塞罕坝,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清末开始,森林遭到肆意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已经变得林木稀疏、风沙肆虐,严重威胁周边特别是北京的生态环境。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建立。55年来,三代林场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扎根坝上高原,战风沙,斗严寒,抗干旱,以改造生态、造福京畿为己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工造林上百万亩,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9月中旬的塞罕坝,已是风高露重、秋意趋寒,但前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不绝如缕,其中就包括一批肩负特殊使命的艺术家——9月10日至1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中国摄协组织知名美术家、摄影家赴塞罕坝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最后的创作成果,将在北京以一场盛大的展览呈现,为党的十九大献礼。

采风团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前合影

此次活动中,艺术家们马不停蹄,先后观看了塞罕坝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参观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并和林场干部职工进行了座谈。艺术家们还深入林场各个地方,描绘、拍摄塞罕坝的优美自然风光,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育苗、调查设计等日常护林工作,以及望火员、老职工、劳模、森林警察等塞罕坝建设者,开展丰富多样的采风创作活动。大家表示,要努力汲取创作养分,推出一批优秀美术、摄影作品,用镜头记录塞罕坝风情,用笔墨弘扬塞罕坝精神。

采风团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

采风团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职工座谈

望海楼的夫妻哨

“这种甘于奉献、执著坚守的精神,

正是应该提倡的”

塞罕坝人总会创造奇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也保持了建场以来未发生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火,是森林最大的敌人。防火,是塞罕坝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强敌,塞罕坝林场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望火楼的工作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塞罕坝共有9座望火楼,每一座都有故事。望海楼是其中最高的一座,故事最有代表性。

驻守望海楼的是刘军、齐淑艳夫妇。他们介绍说,望火楼建在塞罕坝林场海拔最高的9座山头上,一般都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少有人烟,驻守的都是夫妻哨,主要工作是在森林防火期向山下瞭望,白天15分钟一次,晚上也需定时瞭望,随时观察、报告火情,防患于未然。望海楼海拔米,与其他望火楼不同的是,需要全年四季驻守,即使大雪封山、过年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在此驻守12年。山上风大、气温低、生活艰苦,当然,最大的困难还是孤独和寂寞。

刘军夫妇的事迹,引起了摄影家和美术家的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