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到了植树的好时节。队员们,在植树节里,你们会参加植绿护绿活动吗?
习爷爷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植树节,习爷爷都会拿起铁锹与群众一起植树。绿色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爱绿护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植绿造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在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就有一群一直与黄沙抗争、植绿不息的造林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苍翠绵延的林海。他们就是塞罕坝造林人。
塞罕坝林场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为了阻滞沙漠南侵、构筑首都生态屏障,年,来自全国的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的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据第一代造林人陈彦娴老人回忆,坝上的条件十分艰苦,上山造林没水喝,嘴唇干裂得张不开嘴,大家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天下来,满身满脸都是泥,不说话就分不清谁是谁;冬天要穿着棉袄棉裤、戴着皮帽子睡觉,早上眉毛、帽子上一层霜……就是在这样的苦寒之地,塞罕坝人牢记使命,并立下“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豪迈誓言。
尽管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但是沙地造林并不容易。第一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造林亩,成活率不到8%。
面对这样的挑战,他们咬紧牙关搞试验,最终培育出了适合塞罕坝土地的树苗——“大胡子”“矮胖子”,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年,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陈彦娴老人作为代表前去领奖,她深情地向全世界说出了中国的生态理念:“种下绿色就能够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够收获未来!”
塞罕坝三代建设者用55年时间成就了“绿色奇迹”,更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队员们打算如何学习和传承“塞罕坝精神”呢?弯弯腰,种下一棵棵小树;手拉手,托起生命的绿色。希望队员们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同父母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公益植树活动,让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以上内容选自《辅导员》杂志3月上刊
如需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