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承德11月18日消息(记者孟晓光承德台记者杨枷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但近代以来的乱砍滥伐,让这里一度退化为高原沙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漫天黄沙直接威胁到公里外的首都北京。
年,党中央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迎着滚滚寒流,来到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林场建设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扎根于此,不懈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18日推出《荒原化林海,青山不负人》。
秋冬之交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绿浪碧波已经褪去。90后防火护林员陈璐正穿行在林间日常巡查,这是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林场工作的第五个年头。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9月15日到11月15日,全员都要下沉去防火。我爷爷他们那一辈真的是一棵一棵树种下来的,要是一场火灾,所有的树就都毁了。一点火都不能有。”陈璐说。
塞罕坝,这片蒙语中的“美丽高岭”之上,如今有着万亩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还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这一年,陈璐的爷爷陈木东从吉林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他从老家武汉出发,坐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然后坐上林场的一辆敞篷货车,“咣当咣当”地驶向塞罕坝。
“去的时候是3月份,零下20多度,喘气都是雾,眼睫毛都冻成冰茬子了。住的马架子、地窝棚、干打垒,吃的是当地的莜麦面。那时候一个信念就是,在塞罕坝上坚持干下去,通过咱们的努力,改变塞罕坝恶劣的气候。”陈木东回忆说。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林场建立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成活率不足8%。但接连不断的挫折激起了陈木东和同事们更加高昂的斗志:外地调来的树苗“水土不服”,就自己育;国外引进的植树机不听使唤,就自己改。年春天,塞罕坝迎来了决定林场生死存亡的“马蹄坑大会战”。那一次,全场大干三天,一次造林亩,成活率超过95%。
“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存活率赶上去。造林的质量,第二年一看,上去了,这样塞罕坝就有发展的动力了。”陈木东说。
这场大会战成为了今天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的起点。而林场的不断发展,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护林人。于是,响应号召、坚守坝上、子承父业,成了又一代塞罕坝年轻人共同的选择。年,陈璐的父亲、当时还不满17岁的陈宏伟加入了护林员的队伍。“我在这生、在这长,高中分到千层板林场,管护林、看苗,后来调入法庭,就(干)林业行政执法,管野外用火、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这一块。”陈宏伟说。
如今,随着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塞罕坝的护林工作更需要规范化、法治化的“防火墙”。今年11月1日,陈宏伟和同事们几经起草修改的《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完善条例时,有一处文本的用词让陈宏伟反复“较真儿”。
陈宏伟说:“第三条,一开始写着‘弘扬’塞罕坝精神,不是‘传承’塞罕坝精神,省人大专门研讨会上征求意见,我就不干了。我说,对于塞罕坝人来说,塞罕坝这个精神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就得接着往下传承。塞罕坝这么些年从来没发生过火灾,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精心管护。”
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半个多世纪前塞罕坝上的年轻人们种下的绿色梦想,已经化为万顷林海的现实图景。截至年底,塞罕坝全场总经营面积万亩,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森林资源总价值约亿元。陈木东告诉孙女陈璐,他们当年的建场目标,如今全都实现了。陈木东说:“一个是培养华北地区的用材林基地;第二个是培养有林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搞好国家的绿化工作;第三个是为北京、天津阻沙源涵水源。都实现了。”
今年9月,在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这是继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之后,塞罕坝再度捧得联合国最高荣誉。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塞罕坝人始终牢记的使命。“我们将全面开展‘二次创业’的新征程,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说。
“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塞罕坝人正在探索采用创新技术攻坚造林。并非相关专业出身的陈璐也主动修读了林学专业的课程。她期待着,用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为这份绵延不断的绿色梦想书写新的奇迹。
“我们三代人守护的这片林子发展得这么好,心里挺自豪的。我也是赛罕坝的一份子,接着好好干工作,沿着爷爷和爸爸的脚步继续前行,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更美。”陈璐说。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孟晓光。像陈璐这样的“三代林场人”家庭,在塞罕坝还有很多。他们把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都播散在了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卫星地理信息图片上,今天的塞罕坝,是一弯深深的碧绿,如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我想,赋予这只雄鹰力量的,正是塞罕坝人心中那份代代坚守的精神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