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年,在塞罕坝,一支由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的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开启了一段绿色的人间奇迹。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荒原变成森林,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艰苦奋斗的定力。60年代的塞罕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困难打不倒塞罕坝工作者,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艰苦创业的担当。在艰苦的环境中营造人工林,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应变气候环境恶劣的能力。开创绿色的伟业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发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更要有科学作业的工作态度,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塞罕坝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吃黑莜面,喝雪水,在磨砺中筑牢使命担当。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绿色发展的责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塞罕坝人将林木变为“绿色提款机”,不断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生态旅游,也带动周边百姓发展农家游、手工艺品、采摘、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就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塞罕坝的修复与开发,为其他地区环境保护提供宝贵经验。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学习塞罕坝精神,我们要做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来源/作者:新庄镇倪虹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