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油画,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运用厚重而鲜明的色彩、几何分布的构图以及别具一格的视角,绘就出与乡土对话的画面肌理,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崇敬。在画家侯宝川的作品中也可看出,画风景的确不只是在画表象,而是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大自然后,描绘出的精神乐园。
侯宝川作品《布拖坝子—七里坝NO3》布面油画年
侯宝川作品《融雪系列之2》布面油画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四川当代油画中,艺术家们关于风景或与风景有关的创作从未停止。他们发现自然,然后再将山河之色融进画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从大凉山走出的侯宝川也满怀着对故土和自然风光的炙热情感。创作出不少精品,成为送给这片山河的最好赞礼。
油画《布拖坝子-七里坝》侯宝川年
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坦白讲,在拨打侯宝川先生电话前,首先映入笔者脑海中的一个人物却是相声大师侯宝林。一位是川渝画家,另一位是天津相声大师,再加上生活的年代不同,自然不会有交际。然而,纵观两位先生的人生经历,倒也咂摸出“行路难,多歧路”的颠沛流离之感。
侯宝川,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后在大凉山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自幼,我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跟着去了大凉山生活。那时候从川美毕业的学生来到凉山州艺术馆工作,我也机缘巧合地接触到了美术。”侯宝川回忆道。后来,侯宝川在大凉山山川风月的滋养下,以及众多引路人的教导下,萌发了对绘画的热爱。
只不过,侯宝川的绘画之路走得颇为艰难。他在大凉山度过少年时光后,到初中又辗转跟着父亲去了荣昌。“高中毕业后,我下乡插队落户,当了四年知青。后来,我到国营华江机械厂子弟学校做了美术老师,也有了时间复习备考川美。根据当时的招生规定,作为教师的我只能考川美的美术教育专业。于是,我花了五年才考上川美美教系。”侯宝川笑着说道,“一方面,可能是我有些笨。另一方面,那些年川美报考生人才济济,但是招生的名额却不多,所以这一考就是五年。”如今,他语气里虽然带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但想来那五年并不好过。
毕业后侯宝川留校工作,先后任职四川美术学院团委副书记、书记。年,他走上了教学岗位,做了川美美教系油画专业的老师。在这期间对侯宝川影响最大的人是马一平。到年,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了首届油画教师助教进修班,马一平执教油画风景课。马一平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后留校任教。当时,他已经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在教学上非常有办法,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正是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侯宝川在风景绘画上获得了很多帮助,也让他的创作从人物转向了风景,甚至可以说,马一平给他下达了一份长达数十年的风景画作业。
时至今日,人称“宝二爷”的侯宝川走出了大凉山,却一直在回望故乡,似乎从未离开过。“宝二爷”是当年在共青团工作期间朋友们给他的爱称。在朋友们看来,他无数次出入这里,对于大凉山始终难以忘怀,最终将其演变成了自己的魂牵梦萦之地。幸好,在侯宝川践行川美校训“志于道,游于艺”的路上,始终不缺同路之人。
油画《美丽塞罕坝——冬景》侯宝川布面油画年
川美“三剑客”的山水游记
年2月24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了名为“苍苍横翠微——翁凯旋、侯宝川、梁益君作品展”的展览。翁凯旋、侯宝川、梁益君三人同是川美教授,且都喜爱奔走在大江南北写生,所以才被誉为“川美写生三剑客”。实际上,“川美三剑客”这个称呼原是川美院长庞茂琨的戏说之语,没想到恰好概括了三人侠客式的问道以及锲而不舍的学艺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名出自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正好表达了川美“三剑客”对旖旎山色的迷恋之情。《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最后一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想来也是对三人志趣相投,留恋山水的最好形容。置身在展馆内,来访者们望着翁凯旋、侯宝川、梁益君的件风景画作品,可以直观感受到三位艺术家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和来自大自然的无穷诗意。
“这次展览大多是我们三人一同外出写生时的作品,书尽了心中的意气和豪情。”侯宝川回忆道。在这位川渝画家的记忆里,金佛山、涞滩古镇、崂山、北长滩等地,都曾留下他们三人写生的足迹。其中,展览出的作品《悬崖上的春天》,更是凭借厚重但不沉重的笔触绘就出时代巨变下乡村的别样变化,表达出了一位画家心中的诗意家园。
侯宝川作品《梨花绽放》
布面油画cm×cm年
侯宝川的作品《悬崖上的春天》不只是一幅风景画,更是悬崖村巨变的时代印证。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古里镇的阿土列尔村因媒体报道出行难的问题而备受